Three-Act Structure (三幕式结构) 是西方小说经典结构。情节通过一个个Scene (场景)呈现。从最初的inciting incidence开始,小说的矛盾开始一路蓄积,于climax到达顶点,并在epilogue处结束。
传统的西方叙事是线性向前的 (linear narrative),但在一些实验性章节里,这种线性叙事被打破,分解,重组(如大卫.米切尔的《云图》是由多个角色的故事场景穿插讲述,属于非线性叙事non-linear narrative)。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曾有学生提交了一篇interactive story。这种故事模式有点像互动游戏,故事走向由读者在选择点处决定。
对于传统叙事结构的挑战,在电影行业使用得比较多,或许是因为这种破碎的场景切换可以体现一些剪辑上的蒙太奇技巧。《电锯惊魂1》具有典型的戏剧色彩。故事在一个密闭空间展开,但因为加入了倒叙和同时发生的故事线(插叙)而使观众跳脱出封闭空间,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并观看另一些与主线同时发生的故事。
在《五人茶》里,我利用加入的全知评论,对故事的线性向前提出了疑问:
> 第三只手悬在蜡烛的上空,它完全地静止在了那里。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第三人的身份。这场决斗可能发生在很久之前,也可能永远都没有结束。我所叙述的这些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我的记忆出现了问题,因为距我落笔写下第一行字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这六个人应当永远地待在鸣鹤山的土司楼里,他们完全可以像绑在礁石上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白日决斗负伤,夜晚伤口愈合,翌日再次战斗。这一篇小说,只是一种叙述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无限中的一天。他们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格斗技巧再战斗,当我再次进入土司楼的时候,我就会记下另一种格斗方式。但他们的速度是如此快,就像蜂鸟的翅膀,我必须得借助文字的曝光,才能调慢他们的速度。翟梁的广陵散,将在消失后再次出现,永不断绝。如果我必须要写明一个结尾,那么这个故事可能是这样结束的——
故事必须是单一向前的吗?我们完全可以从故事的结尾开始叙述,回忆故事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我们也可以在主线外加入倒叙,插叙;或者在不同人物视角间切换(《冰与火之歌》)。或者,干脆我们不要使用线性故事线。上学期的课程阅读材料Dept. of Speculation以及芥川龙之介的The Life of A Stupid Man 使用了碎片化的场景和段落,将连贯的叙事节奏打散,使文本介于小说和生活日志之间。我们难以找到一条合适的三幕式结构来概括整个故事。
故事的开端:
来看一篇Tobias Wolff 的Hunters in the Snow的开头:
> Tub had been waiting for an hour in the falling snow. He paced the sidewalk to keep warm and stuck his head out over the curb whenever he saw lights approaching. One driver stopped for him but before Tub could wave the man on he saw the rifle on Tub’s back and hit the gas. The tires spun on the ice. The fall of snow thickened.
作者在开头就给出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Tub在等人,他带了枪。这个开头有很强的悬念。对于短篇小说写作来说,直接切入故事即将开始的那一幕,是一种惯用手法。西方小说非常强调故事的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是否抓人会直接决定读者愿不愿意继续把你的故事读下去。
矛盾-叙事的引擎:
从故事开头,作者便在编织一个又一个矛盾,从而推动故事达到高潮。关于矛盾的话题我在人物篇略有提及。人物的内心矛盾/人际矛盾/与社会价值观等更宏观层面的矛盾,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堆积考验作者的冷静程度。就像一个外科医生,持刀的手必须要很稳,才能准确地切开身体的某个部位,顺利地将故事的内核剖出。
时刻秉持冷静写作的原则,有条不紊地积蓄起矛盾,使故事达到高潮,十分考验一个作家的技艺。在这方面,我很钦佩唐娜.塔特的《校园秘史》。她的叙事节奏非常平稳。《校园秘史》讲了一个杀人的故事。参与杀人的几人因为彼此产生罅隙,担心对方会告发自己,而使整个事件走向无法控制的局面。由于唐娜.塔特沉稳的叙事和充实的细节,使矛盾的产生合理而真实,但不可避免的,小说在行文上有一丝冗余。
如何编织出合理而动人的高潮,也很考验作者的叙事技巧。但高潮不一定需要放在故事2/3的位置,也可以放在结尾。譬如我在罗兰中将高潮放在结尾戛然而止处。
> 法庭的金色大门被猛地推开了。这声巨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个瘦削的身影站在那里,他剧烈地喘着气,几乎直不起腰。人们纷纷站起来,想看清是谁又一次打断了庭审。站在过道上的法警掏出警棍,大步向他走了过来。这名不速之客拨掉兜帽,露出他清癯而疲惫的脸庞。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他攥得紧紧的拳头,仿佛在举起一把火炬。
> 他用他此生最大的声音喊道:
> “我是证人罗兰!我证明霍华德·戈登无罪!”
在很多时候,标点符号的运用,譬如感叹号,可以起到加深语气的作用。科马克.麦卡锡很少用感叹号。但在边境三部曲的一些高潮片段,他破天荒地使用了感叹号。即使是他这样以含蓄沉闷的笔风立足的作家,也得借助标点符号来制造高潮气氛。
如果你的高潮失效,或失于平淡,有可能是你尚未完全探索清楚你人物的动机,以及他的三层矛盾。高潮是人物不甘于命运摆布的求生的挣扎。在高潮背后,是人物日积月累的矛盾和困苦。在这个如同顿悟的瞬间,人物道出了封藏于他胸中的呐喊,整部小说的意义也得以彰显。
《小说写作简谈之二(叙事)》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