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给出了虚无主义的药方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加缪《西西弗神话》开头的这句话已经在无意义感充斥着的现代社会里被滥用了,它是当代人无法反抗的命运枷锁,但这枷锁并非无物可解。当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已经找到了药方。

药方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有些人或许以为,摆脱此生虚无的唯一方法是自杀。但在佛陀看来,这并不可行,因为生命的本质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世界叫“此岸”或“苦海”,六道轮回之外的世界叫“彼岸”。“苦海无边”说的是,即使我们在这一世以人的身份自杀,也许在下一世就会成为畜牲,每一次的死亡都是另一场痛苦生活的开始。我们只有看破这层道理,不要将辛劳耗费在苦海中,努力摆脱六道轮回,才有到达幸福彼岸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回头是岸”。

此次得到平台所发布的《熊逸·佛学50讲》是在原熊逸书院佛学专题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而成。熊逸长年行事低调,潜行著书,专心研究国学典籍已有数载。对于佛学零基础者,《佛学50讲》是非常合适的入门内容。熊逸深入浅出地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对佛学典籍及汉传佛教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让学员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佛学争辩中最核心的一些问题。

不同于基督教多次大公会议和经院派学者们驳异端而发展出的护教学对教义给出的相对清晰的界定,佛学分支众多,且阐述自成一派,单汉传佛教就有十宗之别。这使得初学者在阅读不同宗派的佛学典籍时,很容易遇到互相抵牾的概念。在这种前提下,由高师带进门,从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入手,看不同派别如何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理解;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佛学的演变情况,抓住了佛学研究的经与纬。

  • 佛学与佛教有什么区别

佛学最初是由佛陀创立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而后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佛教)。在这一过程中,它被人为地赋予了一系列额外的仪轨,以突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像神化佛陀、造像运动,以及禁止吃肉等都是佛学宗教化的产物。熊逸特别提及禁食肉食并非佛陀本意。佛教最初主张不杀生,但未拒绝吃肉。不吃肉其实是提婆达多教派的主张,而提婆达多是佛教中的叛教者,从历史上看,是梁武帝这位信佛的皇帝将终生吃素提升到了一个标准。

  • 神化与偶像崇拜

如果我们将基督教与佛教横向作比,可以发现两者间有趣的异同点。在一般的基督教教堂里,我们只能见到十字架,鲜少能见到崇拜的偶像;而佛寺中我们却常常能见到佛像。我们知道摩西十诫中有一条是,不可崇拜偶像。这条教义也许对后世的基督徒起到了警戒作用。但佛教发轫时也是禁止偶像崇拜的。如今我们所见的烧香拜佛实际上是佛教世俗化、本土化的一种表现。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佛教中的具体形象,安放心灵上的寄托,承担着实际受供功能的偶像应运而生。佛陀的舍身饲虎,和四福音书中耶稣施行医治神迹以及复活故事的神化效果相似,通过壁画、经文、口口相传再造了宗教偶像。而这种造神运动对宗教的推广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

从佛学到佛教,这套思想体系在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地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样子,其中像愍度创立的“心无义”这类佛教版心灵鸡汤,仍然在商业社会大行其道。而熊逸追本溯源,一步一步地拆掉我们对于佛教的常规认知,还原成哲学意义上的研究问题,让我们得以了解佛学中极富吸引力的洞见。

  • 缘起性空与因果律

神秀和慧能所作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以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对子如今已是耳熟能详。在这对偈语背后,是佛陀的开创性思想“缘起性空”的绝佳阐述。

从这个世界观来看,万事万物存在的形态是片刻而短暂的,它们没有自性,无法自主,是不同元素借助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产物。

熊逸举例:一朵云是水蒸气分子因各种缘故暂时聚拢的产物,这就是佛学的“缘起”。水蒸气分子会被风吹散,也会遇冷凝结成水珠,降雨掉落,它们没有一个稳定而能自主的形态,这就是佛学的“性空”。

从这一角度看,世界即是虚幻。事物由于某些因缘而生,但没有自性,因此不能长存不变。

“你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由若干事物排列出来的集合,而无论是排列物还是排列方式都在瞬息万变。恒常不变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常’这个概念最本质的含义。”(熊逸)

因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普通人的看法,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缘起性空的看法。

当我们对山和水用“山”和“水”来称呼它们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下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今天,我们可以用索绪尔的观点来更好地理解缘起性空的含义。譬如,我们在称呼山的时候,想表达的是“所指”所指向的那个形成了山这个物体的共性特征。我们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山”这个字就是所谓“能指”。但在长期使用“山”这个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把它视为固定不动的物体。佛陀想说明的“缘起性空”,就是“所指”的山实际上是由无数更细微的物体(譬如泥土、水、树等)构成的,它们因缘而聚,也将因缘而散。从地壳变迁的角度看,这种动态的世界观是说得通的。

熊逸把缘起性空比作佛学大厦的基石。一旦用这种世界观来看待世界,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无常”的含义,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熊逸再次追问,即然世界是变动的,那么因果律是否真的存在?抑是,它只是基于线性时间观而诞生的自然产物。因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发生的先后顺序,我们形成了有因有果的错觉。

 

注:本文发表于冒号平台(itsmaohao)。

发表评论

%d